考研越来越卷,年轻人的出路在哪
2016年,凭借一则“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和酷似单口相声的演讲风格,考研作为考研名师走红网络。
常人只看见随之而来的流量、话题度和综艺节目邀约,却很少留意到,在此之前,他蛰伏了9年也努力了9年,且在此之后,依然不敢停歇。
令考研走红的视频《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
像不知疲倦的蜂鸟,要想高飞就得时刻振动自己的翅膀,38岁的考研至今还在跟新的选择和变化不断较劲。
去年,他结束14年的北漂生活,选择到苏州二次创业;今年,在考研辅导市场趋于完备之际,他的航向又瞄准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
他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卷入考研浪潮,是因为对自己高考后所选择的院校与专业缺乏认知。他希望能在源头处做出一些改变,让学生少走弯路。
于他而言,被更多人看见,是结果,不是目标。
他的目标,在更广阔的未来。
意外
15年前,考研也是考研浪潮中的一个分子。没有经过太多犹疑,他决定继续在本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上进修,报考市政工程专业。
那时是2007年,微博还未问世,大家仍热衷于在博客上分享个人动态和生活;土豆和优酷还未合并,视频媒体的影响力也不像现在这样大。
要搜集考研相关的报考信息和学习资料,只能反复翻阅各个学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以及各式各样的论坛和网页,繁杂且琐碎。
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候,搜集考研相关的信息并非易事
但考研不嫌麻烦,还主动为周围的同学搜集考研资料,参谋志愿填报。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他模糊地意识到,拥有信息筛选和甄别的能力有多重要。
万事俱备,剩下的只需要全力冲刺。可随着专业学习越来越深入,他发觉自己并不想进入工程行业。备考已完成了一半,他选择放弃。
理工类院系尤其是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常年居于80%以上的高位,考研身边大多数同学的选择都在框架之内。
只有他,站在毕业季的岔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直到一位在考研辅导机构工作的好朋友,建议他也到行业内试一试。
彼时教育辅导行业的发展,虽然小具规模,却仍是一派杂乱生长的气象。一个班的学生在诺大的体育馆里上课,坐在后排的人可能连老师长什么样子都看不见。老师也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课一结束这个班就散了。
行业前景是什么,考研不知道。如今回想,他自认为自己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
本科期间的考研
“假如你的好朋友当初不是在考研辅导机构工作,现在的你可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发展了?”
“对,是的。”
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跟毕业后进入的行业,风马牛不相及。在同个专业乃至同一届的同学中,考研的选择都是另类的。
但也是这个意外,让他得以解锁框架以外的人生。
奋斗
考研没有意想到新生活是这么打开的:领着2500元的基本工资,住在北京六郎庄。只能放下单人床的房间里,只有一个电灯泡,一个大电风扇在那咣咣咣地转,连手机信号都是奢望。
此时,距离六郎庄进行城中村改造还有4年之久。小小的村庄聚集了5万多人,近4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在3公里以外的中关村核心区经营谋生。
十几户人家共用厨房,每天早起排队接水,随处可见的室外公厕等,都是这片聚居区中的北漂群体最鲜明的记忆。
某条尘土飞扬的小巷两旁,鳞次栉比地竖立着当地居民私自加盖的两三层小楼,其中一间隔断房就是考研奋斗的起点。
2009年,无论是由北大博士后廉思主编的《蚁族》,还是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的《蜗居》,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射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
他们所书写的现实,是考研的青春印记。
后来为了省房租,他还直接住进别人搬空过的办公室,只有电没有水,他只能每天捧着一个盆上别处接水来冲厕所和做洗漱。
但比起生存环境,此时有更值得他关心的事。
入行伊始,考研就发现,考研辅导的重心集中在考研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上,在他周围的同事也全是学科老师。
几乎没有人关注到院校和专业选择分析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他却直觉,一个人的选择比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他想抓住这个空档,拉着身边的同事,做成一项还没有人去做的事业,但是没有人愿意。
他只好一个人猫在电脑前,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有招生院校的信息一页页复制下来,再进行数据化处理,做成一份条理分明的Excel表格。
埋头工作的考研
最忙的头三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熬不住了就睡4个钟,醒了就继续熬,一直到把全国800多所研究单位的招生数据全部扒了下来。
在走红之前的9年时间里,考研每一天就这样熬着,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的假,周六日都没有。
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卷王”,认识他的人大多也都是一个印象,“这个人太拼了”,“没见过这么拼的人”。
但在考研的视角里,他只是想“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蚁族”和“蜗居”之外,共同构成80后集体回忆的,还少不了一部现象级青春剧《奋斗》。虽则不乏荒诞的剧情,这部剧却也鲜活地反映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质:富于激情,崇尚奋斗,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实现自我,都怀有信心。
电视剧《奋斗》剧照
县城长大,家境普通,作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考研相信自己可以靠不懈的奋斗,为自己也为家人挣取一个理想的未来。
因此当年的日子再艰苦,他也是乐观的。收集完信息后感到很开心,他就奖励自己5块钱一份的韭菜馅饺子,5毛钱一串的小肉串;觉得自己今天进步很多,就奖励自己10块钱一份的宵夜。
当初推荐他入行的好朋友,觉得教育辅导行业不够有前景,不久后就转行去了日化品销售企业。只有他,试图抓住一个行业的空档,一做就做了16年。
选择
决定入行之初,考研是“没有考虑那么多”。
但早从帮同学参谋志愿填报那一刻开始,他的好奇心就被牵动了。他很好奇他人做选择的过程,以及一个选择对一个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说教育是改变命运最好、最简单、最公平的方式,考研觉得,能通过志愿填报咨询去帮助一些人改变命运,这件事本身就“很神奇”。
在填报志愿之时,每个人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都有一个模糊的期待。他和团队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厘清,“当你有某个想法的时候,你要如何实现你的想法”。
正在接受采访的考研
至于没有太多想法的学生,他则希望能展示更多选择和可能,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帮助大家找到实现理想的方法”,是考研对自身工作价值的理解。但追寻理想,很难是一路顺遂的。
入行16年,展示在他眼前的是庞大的中国家庭样本,其中至少有三成的家庭组合方式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家长,和一个沉默的孩子。
他记得,有学生本可以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业部直属高校,学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却在家长的坚持下,选择了211院校的地理专业;也有学生从小参加编程和机器人比赛,能上211院校的自动化或计算机数学专业,却因为家长更看好985院校,而被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录取了。
面对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考研总希望他们能试着接受“专业为先”的理念,毕竟没有专业背景,毕业于再有名的学校也可能无法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道理很简单,但因为很多家长对专业和产业的了解过于有限,所以常常还是会坚持所谓的“院校为先”,而为这种认知偏差买单的却是孩子。
这样被无力感侵袭的时刻有很多。每年,考研的团队里,总会有老师被一意孤行而无视孩子意愿的家长气得直哭,需要他以过来人的角色去安慰。
好的变化也不是没有,考研观察到,从前咨询的过程中,学生几乎很少参与讨论,但现在,学生的话语权明显更重了。
今年,他遇到一位学生执意要学生物专业,家长以生物不好就业为由,希望他在沟通时也能跟着帮忙劝说。
与学生面试时,他评析了生物专业的特点,以及在升学和就业上可能会遇到的困境,但学生从始至终都很坚定,他说,“我有心理准备,不学一定会后悔”。
在考研的方法论里,一个人做选择时往往有两种情况,“I want”和“I have to”。他认识的进入生物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后者,是不得不如此;但眼前的学生显然是前者,不仅兴趣浓厚且已经大量阅读了与基因研究相关的书。
在他眼中,“I want”这种原始动力很珍贵。行行都会出状元,只是有的行业需要付诸更多努力,但有动力且有恒心,就更能在专业领域拼出一席之地。
家长最终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
虽则如今大多数家长的声音依然强势,但成长的道路最终是要一个人走,考研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发挥一点影响,让所有落地的选择都以学生为本位。
考研(左一)与学生们的合照
“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冒险的,不可避免会失去一些东西,关键是你愿不愿接受,哪个选择失去的东西,你更能承受。”
他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代替学生本人做决定,而是尽量贴近现实,向其展示一个选择的不同面向和可能,既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
他始终相信,先有认识的深度,才有选择的广度。
等待
16年的时间看着很长,但看一看手中那庞大的中国家庭样本,考研发现,在对未来的期待上,每一届的学生和家长虽有小差异却无大变化。
“北方家庭的需求基本是想稳定,南方家庭则是想搞钱。”在他看来,无论是想要一份稳定性更强还是回报率更高的工作,都是一种生活的动力,没有好坏之分。
他最怕遇到的问题是,“干什么工作又不累又能挣钱”。
偏偏这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关心的问题。
“他们想从我这知道捷径,但问题是没有。”在以考研为主角的人生电影里,是没有捷径存在的,即便是有,也不在他的选择范围内。
走红以后,曾有许多厂商找上门,请他代言游戏,开价甚至可以高达7位数。如果他是以挣钱为人生目标,进度条大可以趁此快进一截。但他全部推掉了。
他很确信,自己的目标是做好教育,服务好学生和家长。
所以大多时候,考研就是这样放着他人眼中的捷径不走,而选择走一条看着不太聪明甚至又苦又累的道路。
无论是从前,放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一个人没日没夜地猫在公司的电脑前,啃下全国800所院校的招生信息;还是现在,宁愿自己手把手培训专业素养过硬的老师,也不愿意复刻所谓的财富密码,让简单的个人IP授权和加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打响的招牌。
他的个体小世界已然十分自洽——既然相信努力的价值,也就做好了为此受苦受累的准备。
平日里的考研,喜欢在闲时跑马拉松
“回报是结果,不是目标,做好现在该做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有结果。可错把结果当成目标,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
“如果迟迟看不到结果怎么办?”
“提升自己,然后等待。”
如今,在苏州自主创业,深耕高考和考研升学规划的同时,考研还成为了当地一所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
在这所高中校园里,家委会自发组成“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依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邀请各行业的人才开课,分享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见识和体悟。
不用再等到高考结束,对着志愿书上一众陌生的专业名称发愁,这所校园里的学生就能提前描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各个产业的轮廓。
正在进行宣讲的考研
考研当然也很清楚,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创造这样的条件。
像他的家乡,黑龙江一个小县城,由于当地缺乏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教育和互联网发展也不若城市地区那般发达,家长和孩子眼中的模范人生,只能对标生活在身边的公务员。
当我们惊诧于现代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稳妥或者说是狭窄时,他们可能也正因为自己从小到大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过于有限而无所适从。
因此,考研希望能够为教育行业创造一些改变。
他构想的未来是,争取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商业化,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待到时机合适,再进行公益化转换,免费向全国尤其是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推广。
为了积蓄这种能力,他也还在等待。